根据往年高考考生人数旗开网,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从多到少排序如下:
河南省:2024 年高考统考报名人数136万人,2025 年预计仍维持在高位,作为人口大省,庞大的考生基数使得高考竞争极为激烈,省内高校资源相对不足,优质高校学位供不应求。
山东省:2024 年考生人数首次突破100万大关,2025 年预计维持在百万以上。山东是教育大省,考生基数庞大,尽管省内高校资源丰富,但面对庞大的考生群体,优质学位依然紧张。高考实行新高考 “3+3” 模式,对考生综合素质和选科要求较高。
广东省:2025 年高考报名人数77.96万,相较于 2024 年增加了 1.16 万。作为教育和人口大省,高考竞争激烈旗开网,虽然省内高校众多,但仍难以满足庞大考生群体对优质高校学位的需求。录取政策上执行全国统一制度,实行 “院校专业组” 志愿填报模式。
四川省:2024 年全省59.54万名考生参加高考,2025 年人数或有小幅增长。四川教育资源丰富,高校众多,高考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录取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同时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河北省:预计 2025 年高考人数在85万人左右,整体呈上升趋势。河北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在部分地区,如衡水地区高中教育以严格管理和高升学率闻名,但省内优质高校数量有限,高校招生竞争激烈,新高考 “3+1+2” 模式对考生学科选择和综合素质评价更加重视 。
安徽省:2024 年高考报名人数65.4万人,2025 年预计变化不大。安徽教育发展迅速,但优质高校资源相对不足,高考竞争激烈。在录取政策上严格执行国家招生制度,积极推进新高考改革,实行 “3+1+2” 模式。
湖南省:2025 年高考报名人数53.7万,相比 2024 年增加 3.8 万。湖南教育氛围浓厚,优秀高中众多,但随着报名人数增加,竞争愈发激烈。录取政策实行新高考 “3+1+2” 模式,高校招生对选考科目有明确要求。
湖北省:2024 年高考报名人数52.5万人,2025 年人数或有小幅波动。湖北教育资源丰富,高校众多,高考实行新高考 “3+1+2” 模式,考生选科灵活,省内高校对本地考生有招生倾斜,但报考人数多,竞争激烈。
广西壮族自治区:报名人数达50.7万,比 2024 年增加 4.7 万。广西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高考报名人数增加反映教育普及程度提升,但录取时高校招生计划分配不均,部分地区教育资源薄弱,影响考生竞争力。
贵州省:2025 年高考报名人数为47万,较 2024 年增加 1.2 万。近年来贵州教育投入加大,高中教育普及带动高考人数增长。随着 “新高考” 改革推进,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调整,考生需综合考量选考科目要求。
浙江省:2024 年高考全省共39.6万考生,2025 年人数预计相对稳定。浙江是教育强省,高考改革领先,实行 “3+3” 选考模式,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省内高校对考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要求较高。
云南省:2024 年高考报名人数为39.5万人,2025 年人数预计有一定增长。云南教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注重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高考录取时部分高校有专项招生计划,对少数民族考生有照顾政策,积极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
江西省:报名人数36.5万。江西教育注重传统文化传承,高考对语文、历史等学科考查深入。省内高校招生计划难以满足考生需求,高考竞争激烈,录取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招生标准,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学生有专项扶持。
山西省:人数预测在36万人左右,整体呈上升趋势。山西教育注重基础知识传授,高考竞争激烈,省内高校资源有限,录取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招生标准,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学生有专项扶持政策 。
陕西省:2024 年高考报名人数35万,2025 年或维持该水平。陕西高校众多,教育资源丰富,高考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录取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部分高校对有科技创新成果的学生给予优惠。
江苏省:报名人数为34.89万,较 2024 年增加 1 万。江苏是教育强省,高考命题和考试要求高,省内高校资源丰富,对本地考生有招生倾斜,但高标准要求下考生需具备扎实知识基础和较强综合能力,录取时对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要求严格。
重庆市:2024 年高考报名人数28.4万,2025 年具体人数暂未公布。重庆教育发展较快,高校数量逐年增加,高考实行新高考 “3+1+2” 模式,考生选科灵活,市内高校对本地考生有招生倾斜,但报考人数增加使竞争压力增大。
甘肃省:报名人数26.3万,比 2024 年增加 4.5 万。甘肃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发展不平衡,但国家扶持力度大,高考录取率逐步提高,部分高校对甘肃等西部地区有专项招生计划,降低升学门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4 年全区高考报名总人数为23.26万人,2025 年人数预计相对稳定。新疆教育发展具民族特色,高考政策对少数民族考生有照顾,因考生人数少,竞争压力相对小,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高校积极与内地合作加强人才培养交流。
辽宁省:报名人数预计在20 万至 21万之间,具体可能达到 20.5 万左右。辽宁教育基础雄厚,高校资源丰富,实行新高考 “3+1+2” 模式,考生选科灵活,省内高校对本地考生有招生倾斜,但部分专业因专业设置和报考意愿差异竞争激烈。
福建省:报名人数20.26万,较 2024 年减少 0.52 万。福建教育发展均衡,新高考下高校招生注重考生综合素质和选考科目匹配度,省内厦门大学等高校知名度高,但招生计划有限,考生竞争激烈,且与台湾教育交流频繁,拓宽升学途径。
黑龙江省:2024 年有19.2万名考生参加考试,2025 年人数或保持相对稳定。黑龙江教育资源丰富,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但受地理位置影响部分优质生源外流,录取政策上高校招生计划向省内倾斜,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报名总人数为18.5万人。内蒙古教育发展具民族特色,高考政策对少数民族考生有照顾,因考生人数较少,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高校积极与区外合作拓宽学生学习和就业渠道。
吉林省:2024 年高考考生共13万人,2025 年预计变化不大。吉林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省内高校如吉林大学声誉高,高考录取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招生标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有专项招生计划,高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宁夏回族自治区:2024 年高考报名人数超过7.3万人,2025 年人数或有小幅变化。宁夏教育资源有限,但国家扶持力度大,高考录取政策对宁夏考生有优惠,部分高校降低录取分数线,同时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青海省:2024 年高考报名总人数为6.56万人(含单考单招),参加全国统考人数为 5.21 万人,2025 年人数变化预计不大。青海教育资源有限,国家对西部地区扶持力度大,高考录取政策有优惠,部分高校降低分数线增加学生上大学机会。
北京市:报名考生约6.7万。北京教育资源丰富,顶尖高校众多,本地高校对北京考生招生倾斜大,录取率较高。高考实行 “3+3” 选考模式,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高校招生对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要求高。
天津市:报名人数约5.8万。天津教育资源丰富,高校众多,高考实行自主命题,难度适中,录取政策对本地考生友好,录取率较高。新高考背景下实行 “3+3” 选考模式,考生可合理规划选科。
上海市:2024 年约5.4万名考生参加高考,2025 年人数预计相对稳定。上海是教育高地,高考改革领先,实行 “3+3” 选考模式,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高校资源丰富,对考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要求高,积极推进国际化教育。
海南省:报名人数5.7万,较 2024 年减少 0.2 万。海南作为新兴教育发展地区,积极探索新高考改革,实行 “3+3” 选考模式,考生选科灵活。但省内高校数量少,考生报考省外高校比例高,同时积极推进国际教育合作。
西藏自治区:2024 年高考人数约3.9万,2025 年预计人数变化不大。西藏教育发展具民族特色,高考政策对少数民族考生照顾力度大,部分高校有专项招生计划,降低分数线保障学生升学权益,积极加强与内地高校合作。
香港特别行政区:2025 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报考人数为55,781人,较去年增长近 10% ,港八大对本地生的录取率近 30%,考试内容和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澳门特别行政区:2025 年澳门 6 所高校面向内地招收本科学生,虽未明确总报考人数,但从招生计划来看,相比内地省份人数较少。报考澳门高校考生高考成绩一般须达到特殊类型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部分高校有外语成绩要求。
台湾地区:2025 年初中生升学会考报名人数为17.52万(非严格意义高考人数,仅作参考),受 “少子化” 影响人数逐年减少,以往大学录取率较高,学测和指考是重要升学考试,考试科目和模式与内地有较大差异。
招生政策
新高考落地:2025 年,四川、河南、云南、陕西、内蒙古、山西、宁夏、青海 8 省将正式落地新高考,第四批高考改革的 7 省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新高考落地刚好一年。新高考落地后,一本二本全面取消,所有普通本科批次院校放到一块招生,志愿填报采用院校专业组模式,志愿数量大幅增加。
赋分制影响:在新高考赋分制下,语数外三大主科成为拉开差距的关键。因为赋分科目起点大多数是 30 分,完全不学与好好学的差距变小,而理工医农类招生规模增加,使得物化选科组合考生具有很大优势。
就业形势影响专业热度:根据当前就业形势,铁饭碗院校专业的分数线或将进一步提高,如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等相关专业,以及有公费师范生、公费医学生和公费农科生培养计划的高校,还有与就业特色相关的高校优势专业等。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富灯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